李自成,明末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配资app官网,带领“大顺军”推动了对明朝腐朽政权的挑战,展示了农民起义军的巨大潜力。他的领导为推翻封建统治、推进社会变革做出了显著贡献。李自成的军队在早期赢得了大量的支持,曾一度逼近帝都北京,威胁着明朝的根基。然而,就在他即将胜利时,李自成做出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决策——他杀害了自己的重要谋士李岩,这一举动无异于崇祯皇帝亲手除掉了袁崇焕,显然是断送了自己的一切希望。加上吴三桂背叛投降清朝,李自成在多重压力下,不得不在北京败退。最终,他在九宫山被地方武装杀害,他的所有事业也随之成为清朝统治的垫脚石。李自成的失败,令无数人感到惋惜,但他那句“迎闯王,闯王来了不纳粮”的口号,至今仍在民间传颂,成为那段历史的象征。
提起这句口号的来源,要追溯到李自成的谋士——李岩。李岩,原名李信,出生在河南开封府的杞县。他的家庭背景并不平凡,父亲是山东巡抚李精白,李岩年轻时便中举成为天启丁卯年的进士,18岁时便娶了祁县的豪门女儿汤氏为妻。李岩在家乡广受敬重,以为人宽厚、仗义疏财而出名。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他为“李公子”,他为人仁爱,从不仗势欺人。
展开剩余76%在崇祯十三年,李自成的起义军迅速扩展,席卷了大半个中国。有一次,李自成率军途经李岩的家乡祁县,李岩久闻李自成的事迹,便主动前往拜见。当时,李自成也非常希望借此机会获得李岩的支持。李自成并没有过多隐瞒自己的意图,他直言不讳地表示,农民起义军需要广泛的社会支持,知识分子的加入尤为关键。李自成说:“公子文武全才,何不助我一臂之力,共同创造大业?”他还亲切地补充道:“一笔写不出两个李来,天下姓李的本是一家。”
李岩被李自成的热情和理想所打动,决定投身起义,成为李自成的谋士。李岩作为一名受过良好教育的士人,深知起义军的问题所在——军中纪律松散,暴行频发,民众支持力薄弱。因此,他一再劝说李自成要严格约束军队,保护百姓的利益。李自成采纳了他的建议,并开始加强军纪。李岩还提出了著名的口号“开了大门迎闯王,闯王来时不纳粮”,这一政治纲领极大地增强了起义军的吸引力,稳定了军心,也增强了百姓的支持。李岩甚至为儿童编写儿歌,激励他们传唱。这些措施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,李岩的贡献不可忽视,尤其是在崇祯十三年后,农民起义军的辉煌成就,李岩的谋划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然而,当李自成成功攻占北京后,他开始逐渐疏远李岩。李岩屡次向李自成提出建议,劝说他制定更加宽松的政策,尤其是不要过分压迫明朝的官员,要尽可能争取更多的支持力量,甚至提出要与吴三桂父子达成和解。但李自成并未重视这些意见,反而选择一味地压迫,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反感情绪,特别是在李自成的将领刘宗敏抢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之后,吴三桂怒不可遏,最终投降了清朝。
如果李自成采纳了李岩的建议,或许他不会面临如此惨烈的失败。但由于他过于依赖自己的“无产阶级”立场,导致明朝的官员纷纷站到了对立面,而李岩的建议也未能得到重视。随后的山海关之战,李自成在与清军和吴三桂联手的敌人对决中彻底败北,被迫退回北京。此时,李自成身边的将士已经人心惶惶,士气低落,仿佛整个大顺的命运已经注定。
此时,李自成重用的另一名军师宋献策,却陷入了深深的自怨自艾中。宋献策,本是明末一位流落在外的书生,凭借着一些卜卦的本事获得李自成的宠信。与李岩的深厚学识相比,宋献策不过是用一些虚无缥缈的谶语博取信任。他不断宣扬“十八子当主神器”的谶言,意图将李自成的皇位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。宋献策对李岩心生嫉妒,想方设法要除掉李岩。在一次酒宴上,宋献策通过牛金星的挑唆,暗示李岩可能是“十八子”,并因此引发李自成的疑虑。
李自成听信了宋献策的谗言,开始对李岩产生疑心。最终,李自成决定召回李岩,并在一场伪装成接风洗尘的宴会中,将他毒死。崇祯十七年,李岩在冤屈中丧命,史书上写道:“令金星与岩饮,杀之”。李岩的死,成为了李自成彻底走向失败的转折点。
李自成若能听从李岩的忠告,也许他命运的轨迹将会截然不同。然而,历史的悲剧往往就这样悄然发生,英雄的末路,成为了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。
发布于:天津市道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